EP5&EP6
⠀⠀⠀⠀⠀
事件造成的创伤有时就像一个过不去的坎,Elisabeth Kübler-Ross曾提出一个模型来描述人类对待哀伤与灾难会历经的五个独立阶段(Five Stages of Grief),分别是「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接受」,并非每个人都会历经所有阶段,但不可否认创伤所带来的情绪波动与复原程度是因人而异的渐变过程。第五、六集中,受害者家属与被害者家属双方情绪来到制高点,当身份的揭发、现实的坦白迫使双方不得不迎面检视创伤,情绪上的爆发、恨意凌驾于一切的愤怒,摧毁心中最后一道坚强,使无力掌控的自己无所遁形。
⠀⠀⠀⠀⠀
乔安在得知大芝身份后选择了报复、大芝一家好不容易出现一线生机,却被迫再次面对突来的审判与受害者家属的责怪,情绪如此之重的互相对峙,与媒体新闻的轻易揣测、匿名留言的便宜行事、依靠执法抚慰民心的正义,形成强大的对比。
王赦律师:「到底什幺是坏人?什幺是好人?有标準答案吗?」
李大芝:「随意贴人标籤、断章取义杀人于无形,你们杀的人没有比我哥少...」
⠀⠀⠀⠀⠀
这两句对白不仅是各执一方的角色由衷对社会的吶喊,同时更是为社会大众揭开现实生活背后投以深刻的震撼,那些曾经以为的理所当然与正义,在理解各方角色过后,有那幺一刻变得如此渺小。
⠀⠀⠀⠀⠀
庆幸的是,在检视事件伤口的清创过程中,我们不是一个人独自面对。昭国对乔安的耐心陪伴、思悦对思聪的不离不弃、News哥对心死的乔安仍予以温柔的体谅,在历经众多的无助与无力时刻,有时看似简单的一句善意与温暖,却成了最佳良药。
世界持续不停的运转着,我们没办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幺事情、是否成为那个需要帮助的人,或正有人向你释出无形的求救讯号,而这正是人与人之间关係的可贵,我们与恶的距离,如同我们与自己的距离、与他人的距离,也许并非每次的善与恶,在当下都能被原谅理解,但愿我们在一次次的过程里,试着与自我和解的距离更靠近些。
您可能有兴趣的文章: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一、二集观剧心得&介绍总整理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三、四集观剧心得&介绍总整理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懒人包总整理|导读分享、创作全见、主题曲分享、故事大纲、人物介绍、播出时间
*后续集数将陆续更新*
相关书籍
《我们与恶的距离》创作全见:完整十集剧本&幕后导读访谈记事 (点入阅读书籍介绍)
追蹤【艾斯特的电影纪录】IG:[点我]
在Facebook订阅【艾斯特的电影纪录】:[点我]
加入LINE官方帐号:@movie_record (@要打)
距离介绍情绪创伤家属历经整理无形愤怒正义